自序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之一,對中華文化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教育理念、文學藝術以及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均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儒家學者認為,它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此,不學《易經》,將是中華子女在人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大缺憾!
張有恆 謹識於成大 2020.1.1
佛法傳入中國後,佛家的思想亦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之一,對「諸法實相」(即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一切法從心想生」有詳細的介紹與闡釋。因此,筆者籍此機會將「群經之首」的《易經》與淨土「第一經」的《無量壽經》(古德稱為中本《無量壽經》)相互探討,發現這兩部經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若非聖賢與佛菩薩再來,孰能與於此?
《易經·繫辭傳》指出:《易經》乃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創作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而《易經》的內涵,如《周易乾鑿度》所云:「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換言之,《易經》以簡易的乾卦、坤卦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在念頭起處能明辨是非,當災禍初現端倪時,及早調整心念與行為,使災禍消弭於無形,自然能趨吉避凶,遠離大災大過,達到「無咎」的境界。這正是中華文化的根源所在。
《易經》的總綱領如《象傳》所言:「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太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以及「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篤國咸寧。」皆指出天地生化萬物,其德浩瀚無邊。《易經》乾卦所述的「大」與《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述的「大方廣」,吾人可以分別對照體會。
首先,第一個字「大」即體大。「體」具足兩個意思:一為常義,一為遍義。第二個字「方」,方是相大。吾人自性本具無量智慧與德相,此性德即為相大。第三個字「廣」,廣是用大,用如其體,無不周遍。因此,「大」是真如本性的理體,「方」是真如本性的相,「廣」是真如本性的作用。這三個字是體、相、用,也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所具。
「佛」是果大。「佛」也有兩個意思:一為能覺,另一為所覺。因之,「能所不二,修證不無,超情離見,強名為大」。而「華」是因大,亦有兩個意思:一代表菩薩修善因,即「六度萬行」;一為莊嚴眾相。「嚴」則表智大,為真實智慧,性德圓滿顯現也。
末後一個字「經」:「經」是教大,教學廣大,也跟前面意思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因此,由上述「大哉乾元」和《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題,可讓我們了解《易經》和《華嚴經》就是要告訴我們真如本性之「大」,以及「一真法界」無量無邊、重重無盡之宇宙人生的真相(「保合大和」與「大方廣」),使我們恢復本具的智慧德相,讓我們能過著充滿究竟圓滿、事事無礙、幸福美滿自在的人生(「萬國咸寧」與「佛筵展」)!
進一步而言,《易經》可說是《華嚴經》與《無量壽經》的引導,使我們了解虛空法界的光明世界。因在上經的最後一卦—「離卦」,即說明:「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這句話說明《易經》的〈大象傳〉普遍從自然現象觀察內外上下卦互動的關係,悟出的自然法則,運用到人事的修德上。例如教育事業的開展、文明的創造、智慧的累積,都可稱為「繼明」,然後永績「照於四方」。光照四方,東西南北全部在內,廣義而言,即為普照十方世界。古德有云:「盡大地是自己光明,無一法不在光明裏。」
《阿彌陀經》云:「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無量壽經》讚嘆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又云:「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因此,「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正是指「阿彌陀佛」的光明能照耀十方世界的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緣見到彌陀光明,並能念佛懺悔,便能身心柔軟,得以究竟解脫,真正不可思議。
尤其在末法時代,正法難聞,吾人處在生死苦海的「坎」險之中,必須如「離」卦有所依附,才能安全。而今最能讓我們依靠的,就是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以「信願持名」的方法,拋給眾生定出苦海的「救生圈」,幫助我們遠離疾厄,抵達光明的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圓滿成佛,這是「回家」最安全的路啊!由此可見,《易經》在上經的離卦,亦導歸西方極樂之「光明」世界,殆無疑義也!
至於《無量壽經》,乃是說明一句佛號來幫助眾生伏煩惱,進而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之「簡易」法門。古德稱之為「易行道」。又,《無量壽經》教我們認識濁世惡苦,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洗心「易行」,即隨時改變自己錯誤的觀念與行為(即「變易」),方能所願輒得,獲得幸福美滿人生。最後,《無量壽經》的結論在最後一首偈:「如是妙法幸聽聞,感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也正是告訴末法眾生,現前有幸學習念佛法門,不僅能幫助自己破迷開悟,法喜充滿;亦能以善知識的身份,幫助其他眾生超越生死苦海,究竟成佛,回歸自性「常寂光」,即「不易」的本體。或入觀自心本體,即為「太極」(實相、真如)也。
由此可知,淨宗念佛法門與《易經》所說「簡易、變易、不易」之涵義相應,且關係密切,皆在說明我們應如何進德修業,提升修行境界,從凡夫地至正人君子,進而邁向究竟成佛的道路。而成賢、成聖,以至於「大人」(佛菩薩)的境界!總之,透過此次《群書治要·周易》的學習,不僅使學員了解《易經》教我們如何趨吉避凶、進德修業,並學習「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人生管理」之道理,更堅信《易經》最終亦以「中孚」卦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中孚卦」象徵阿彌陀佛的卦,教導我們「心中」要有「信心」,好好學習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堅定信願,一心念阿彌陀佛,即可「既濟」(第六十三水火既濟卦)至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倒駕慈航,學習阿難尊者的精神:「如一家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亦如地藏菩薩所發的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以及「行願無盡」的宏願,廣度「未濟」的眾生。
有人認為《易經》的最後一卦—「未濟卦」(即第六十四火水未濟卦),其結局並不圓滿。這是因為成佛後的「既濟」,還須「回入娑婆度有情」。如《華嚴經》所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及《無量壽經》所言:「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積極努力廣度有緣而「未濟」之眾生,幫助眾生「一切皆成佛」,這才是真正圓滿的結局啊!
本次極樂寺《群書治要·易經》學習班,承蒙六十多位同學的參與、交流、學習與討論,個個都非常用心。每次上完課後,大家分組進行白話解釋及學習心得的分享,而這些報告的資料,后學不揣愚陋,加以整理、刪節,並參考《群書治要周易詳注》、《周易禪解》、《新譯易經讀本》、《易經密碼》、《易經:卜辭看人生》等書,作為編撰本書《易經白話解釋》的內容來源,這是集體學習成果的展現。此外,又承蒙淨空師父上人及前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周春塘教授多方指導,使本書生色不少,謹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