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資訊

跨領域學習新體驗!青年學者成就課程圓滿落幕

跨領域學習新體驗!青年學者成就課程圓滿落幕

 為拓展青年學者學術視野,鼓勵跨域思維,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於2月12日至14日,假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會議室舉辦114年青年學者成就課程,以歷史、佛教與科技人文為主題,廣邀新生代教授、研究員在臺南匯聚,為成大中文系漢學組的學生開拓視域,探索學術與社會的連結,順利開展,圓滿落幕!本次活動剛好橫跨元宵到情人節,藉由師生所迸發的學術火花,點綴佳節氣氛。在財團法人臺南市至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盈利與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的支持下,由歷史系助理教授徐維里籌組教學團隊,為學員帶來三天的知識饗宴。

奉茶儀式:敬學問,承師道

 

奉茶,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學術傳承中的一種深遠象徵。在這場為青年學者精心規劃的跨領域學習體驗中,我們透過一杯溫熱的清茶,向授課師長表達最誠摯的敬意。茶之甘潤,如學問之養分,滋養心智;茶之清香,猶如學者的思想碰撞,縈繞不散。

此次課程,歷史、佛教與科技人文交織,青年學者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拓展視野,探索學術與社會的深層連結。活動適逢元宵與情人節之際,師生間的學術交流更添溫暖與光彩。而在課程的尾聲,奉茶儀式承載著學員對師長的感激,象徵著知識的承襲與尊師重道的傳統。

當全體學員起立,整理衣冠,恭敬奉上一杯茶,這不僅是對師長辛勤指導的感謝,也是對求知精神的致敬。學問無涯,薪火相傳,願這一杯茶,成為學術之路上的一抹溫潤記憶,讓我們帶著感恩與敬仰,繼續前行。

梁秀睿同學代表奉茶
課程伊始,學員以一杯溫潤清茶,恭敬奉於師長之前,以示尊敬,亦寓意學術之門的開啟。茶香裊裊,知識流轉,這一刻,師道承續,學問相傳,願我們在未來的三天裡,彼此啟發,共同成長,讓思想的火花點燃求知的熱忱

嚴浩然同學代表奉茶
奉上一杯茶,是對師長的敬重,更是學術旅程的起點。知識的傳遞,如茶之溫潤,需經時間的浸潤方能醇厚。在這場跨領域學習的課程中,我們帶著對學問的渴求,探討歷史的智慧,遊走佛學的思辨之路,又思索科技人文的未來發展。

梁恩維同學代表奉茶
茶,清雅淡然,似學術求索般深遠悠長。奉茶儀式,不僅是對師長的禮敬,更象徵著求知旅程的正式啟航。今日,我們齊聚一堂,以歷史、佛教與科技人文為經緯,編織跨領域思維,拓展學術視域。

 

 

跨域學術對話,拓展青年視野——青年學者成就課程以歷史、佛教與科技人文為主題,廣邀新生代學者,共探學術與社會的連結

學術激盪火花,點綴節慶氛圍——活動橫跨元宵與情人節,師生交流迸發思維火光,為節日增添人文氣息。

多方協力推動,知識饗宴圓滿——在基金會與成功大學支持下,歷史系助理教授徐維里率領教學團隊,呈現三日豐富課程。

第一日:從唐代談死亡文化

  2月12日,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涂宗呈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為題,帶領學生了解唐代的死亡觀念,包括喪葬習俗、禁忌與社會影響。他透過歷史文本與考古材料,讓學生發現死亡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緊密關聯。

 

第二日:佛教影響社會的多重面向

  2月13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助研究員黃庭碩講解宋代佛教的發展,強調其影響不僅在宗教領域,也深入社會文化。下午,成功大學劉家幸教授介紹日本漢文學與佛教文學,帶領學生從跨文化視角理解佛教如何影響東亞不同時代。

 

 

第三日:科技結合人文研究

  2月14日,成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徐維里探討明清佛教的發展,顛覆傳統「衰落」的觀點,強調地方寺院與儀式的重要性。下午,歷史系助理教授張哲維則介紹AI與數位工具在學術研究中的應用,示範如何運用ChatGPT與Obsidian提高研究效率。

 

 

 
 

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

  114年青年學者課程不僅讓學員深入了解佛教與死亡文化,也鼓勵同學運用跨領域方法研究傳統議題。課程設計緊扣成大中文系漢學組的發展方向,更期待透過不同學門的學術樣貌,讓學生能在經、史、子、佛、道等範疇內,運用數位工具與社會科學觀點,擴大學術視野。

  未來,隨著科技進步與學術發展,漢學研究不再侷限於文本分析,而將涵蓋更廣泛的文化、科技與社會應用。本次課程提供了一個實踐跨領域研究的機會,讓學生能夠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探索漢學的新可能性。

 

 

 

學術融通創新,迎向未來
隨科技與學術演進,漢學研究已超越文本分析,課程實踐跨領域方法,啟發學生發掘漢學的多元可能。

跨領域視野,拓展漢學新境
青年學者課程鼓勵學生結合數位工具與社會科學方法,從經、史、子、佛、道等範疇探索傳統議題,深化學術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