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英語授課教師專業發展計劃
漢學EMI PD

本會與國立成功大學簽署合作、由文學院所屬外語中心執行之「漢學英語授課教師專業發展計畫(漢學EMI PD)」,是有鑑於近年隨著華人在全球的影響力急速增加,許多國家興起學習漢學文化的熱潮,學習中文、體驗中華文化和研究漢學,已成為國際學生的重要選擇。由於臺灣具備學習正體中文與提供英語授課的優勢,已經逐漸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和學習的重要平台。

一條龍教學

師生合作,促進課程連貫性

專業師資

專業教師團隊,深化教學品質

國際接軌

提升專業知識,鏈結全球

計劃說明

 

 本「漢學英語授課教師專業發展計畫(Sinology EMI PD Project)」著力於四大面向,以期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建立扎實而可持續發展的漢學英語教學基石: 

(一)規劃及編制對外漢語教學四門英語授課課程包: 透過精心設計、編撰與整合,提供四門以英語為授課媒介之漢學課程包,涵蓋「漢學文化概論」、「傳統語文概論」、「華人思想概論」、「華人社會與文化」四大領域。此舉不僅提供大學通識課程與文化推廣中心之教材支持,亦為國際教育推廣創造良好契機。 

(二)建置大學漢學英語授課複合式線上課程整合系統: 為適應全球化網絡學習趨勢,本計畫將建置一套複合式線上課程整合系統,使學習者能夠透過線上平台取得課程講義、教學影片、數位資源與討論空間,在時間與空間上獲得更大彈性,同時亦能促進教與學的國際交流。 

(三)辦理漢學EMI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透過師培(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計畫,鎖定具有文、史、哲或相關領域專長之教師與博士生進行培訓,使其具備英語授課與課程設計能力。此舉可擴大漢學英語授課師資庫,提升教學品質,並提供國際教學之就業優勢。 

(四)舉辦漢學EMI國際研討會: 針對漢學英語授課議題舉辦國際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學者專家、教研人員及學生參與,促進國際學術對話、經驗交換與研究成果分享,強化本計畫在國際學術圈之能見度與影響力。 

(五)建立教師社群與資源共享: 透過建立教師社群平台,使師資成員能共享教學經驗、數位教材、教育資源與研究成果,以持續擴大漢學英語教學能量,並在長遠發展下形成可持續的學習共同體。 

 

Beautiful Content

交流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文化背景會影響人們交流方式和行為,深入生活轉換語言,從而推動漢學多樣性的發展和保護。

 

Ancient and Modern

專業需要世代連結,智慧結晶需轉換語言,符合現代,能夠與國際接軌,世代傳承交替。

 

Art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Value

專業及經驗是我們的堅持,專心做好本分,是我們的理念,我們有完整的專案團隊,實用教學法,培訓課程課不容緩。

 

堅持給你最好的漢學EMI四門課程內容與特色

本計畫之核心為四門漢學英語授課課程的設計與推廣。此四門課程包旨在透過英語授課,為各國學習者呈現中華文化的多元內涵,使之能在尚未具備深厚華語能力時,即對漢學領域建立整體認識。 

(一)漢學文化概論 

(Introduction to Sinology Culture) 

1. 亞洲、中國與臺灣歷史 (Asian, Chinese, and Taiwanese History) 

本單元將綜覽亞洲地區、中國本土以及臺灣的歷史發展與互動脈絡,從區域文明起源、朝代更迭、國際關係互動到臺灣在華人文化圈中的獨特定位,協助學生掌握此區域歷史輪廓與整體發展脈絡。 

2. 建築與方位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Orientation) 

本單元聚焦於中國傳統建築的工法、形式與美學特徵,探討傳統建築在空間布局、風水觀念、方位思維與人文精神中的重要意涵,並藉此理解建築空間對文化價值與社會倫理的深層反映。 

3. 思想與人生觀 (Thought and Philosophy of Life) 

本單元概述中國傳統思想特質及其對人生觀的影響,從先秦諸子到近現代思想轉型,分析中西哲學對話下的民主、自由、科學與功利主義等思潮,使學生能比較中西文化脈絡並理解中國思想在歷史演化中所展現的多元面向。 

4. 書畫藝術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rt) 

本單元介紹中國與臺灣在近、現代書法、繪畫以及其他重要藝術形式(如雕塑、裝置藝術)的發展特色,並探討其藝術理念與審美觀。藉由藝術欣賞與風格比較,學生將更深入了解漢字藝術與視覺文化的核心價值。 

5. 詩歌、戲曲與文學 (Chinese Poetry, Traditional Opera, and Literature) 本單元描繪中國傳統文學的整體面貌,使學生認識多元文學體裁,如詩歌、戲曲、散文、俗文學等,並理解這些文類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的特色、功能與審美標準,進而認知文學在華人文化傳統中的精神地位。 

6. 運動與武術 (Chinese Sports and Martial Arts) 本單元介紹中國傳統運動與武術,如射箭、馬球、蹴鞠、扯鈴、龍舟、氣功及太極拳,並探索其歷史源流與文化內涵。透過探究傳統體育活動與現代運動理念的關聯,學生可理解華人世界在身體鍛鍊與精神修養之間的微妙平衡。 

7. 信仰與漢醫 (Belief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本單元介紹傳統漢醫的起源與醫藥理論,包括占卜、巫醫、陰陽、五行等思想,以闡述把脈、草藥、針灸、藥籤及民間療法背後的哲學基礎。同時討論傳統信仰與醫學的交織,使學生理解中醫如何在歷史、文化與信仰層面上深刻影響華人社會。 

8. 近現代科技文明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Civilization) 本單元以近現代科技與文明發展為探討對象,觀察中國傳統與西方科技的交流、儒家漢字文化圈與現代化價值觀之間的互動過程。學生將透過此分析,了解現代華人文明的本質與未來發展方向。 

 

連結

***

 

連結

***

 

二、傳統語文概論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1. 文字演變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2. 本單元展示漢字的歷史與字形演變歷程,包括甲骨文、金文、簡帛、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發展。透過此脈絡了解漢字在漫長歷史中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與美學意涵。 
  3. 文字學六書:象形與六書造字 (Six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racter Studies: Pictograms and Six Formation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本單元介紹漢字形成的「六書」原則,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學生將理解漢字之生成邏輯與結構,進而體會漢字作為單音獨體文字的獨特性與創造力。 
  4. 傳統文學演變及理論 (Evolution and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本單元以先秦至魏晉之前的文學發展為主軸,從《詩經》、漢代樂府詩、漢賦及古詩的演變說起,並探究文學體裁、語音、文風的演進過程,為之後唐詩宋詞文學高峰的研究奠定基礎。
  5. 唐詩、宋詞與元曲 (Tang Poetry, Song Lyrics, and Yuan Drama) 本單元延續魏晉後的文學發展,重點在唐詩、宋詞、元曲之韻文特色與格律要求,包含四聲、平仄、押韻、對偶等技巧。學生可藉由欣賞與分析韻文作品,體認中國古典文學精緻而豐富的語言美學。 
  6. 漢語近代現代語音演變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honetics) 本單元討論近代漢語至現代漢語的音韻演進,包括平聲的分化、入聲的消失、濁音清化等現象,讓學生理解現代漢語聲韻結構變遷的歷史脈絡。 
  7. 華語與方言 (Mandarin Chinese and Dialects) 本單元介紹現代漢語音韻及方言發展的整體概況。透過分析現代標準漢語與各方言的特徵、結構與分類,使學生認識華語語音體系的多元性與特殊價值。 
  8. 諧聲、成語與俗諺語 (Homophones, Idioms, and Proverbs) 本單元闡述漢語諧聲及其運用,包含雙關語、歇後語等趣味現象,並介紹成語、俗語、諺語與謎語等語文形式。學生將體會漢語語言藝術的豐富面貌與表達巧思。 
  9. 注音拼音與正體簡體 (Zhuyin (Bopomofo), Pinyin,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Simplified Chinese) 本單元說明現代漢語的標音方式,如注音與拼音系統,以及正體字與簡體字的書寫差異。透過了解各種現代化書寫與標音模式,學生可掌握現代中文教學與學習工具的多元樣貌。 

三、華人思想概論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houghts) 

 

  1. 哲學思維總論 (Overview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本單元概述華人文化中的思想特質與人生觀,讓學生初步了解華人對自然、知識與道德的思索方式,並為後續深入探討各思想流派奠定基礎。 
  2. 孔孟思想(儒家) (Confucius and Mencius's Thought (Confucianism)) 本單元以孔子、孟子為主軸介紹先秦儒家思想之核心價值,並延伸至法家、墨家等思想體系的交流、對比,使學生理解華人文化倫理、政治哲學與社會秩序的思想根基。 
  3. 老莊思想(道家) (Laozi and Zhuangzi's Thought (Daoist Thought)) 本單元由老子與莊子的思想入手,剖析道家的自然無為哲學與人生態度,並比較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倫理、政治及個人修為上的差異與互補性。 
  4.  道家與道教 (Daoism and Taoist Religion) 本單元闡述哲學道家與宗教道教的關聯與演變,探討道教的起源、信仰體系及歷史發展,同時關照其對民間信仰及當代宗教實踐的影響,並理解道家思想從哲學向宗教形式轉化的過程。 
  5.  孫子兵法 (The Art of War by Sun Tzu) 本單元探究《孫子兵法》的核心理念與跨領域價值,討論其在軍事策略、管理思想、談判技巧、人生規劃及商業競爭等層面的實用性,使學生體會兵家思想的靈活性與普遍性。 
  6.  佛家佛教思想 (Buddhism's Thought) 本單元介紹佛教思想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與多元發展,包括大乘、小乘佛教的宗派差異及修行方式,並探究佛教對中華文化與國際宗教傳播的深遠影響。 
  7.  宋明理學與新儒學 (Song-Ming Neo-Confucianism and New Confucianism) 本單元探討儒家思想在宋明時期的革新與發展,如朱熹理學、王陽明心學,以及清代樸學與近現代新儒學運動,使學生了解儒學思想在各時代的脈動與轉型。 
  8.  經世理想與隱逸思想 (World Benefiting Ideals and Reclusive Thought) 本單元對照「經世濟民」與「避世隱逸」兩種思想模式,分析其在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角色與價值,使學生理解華人思想在入世與出世之間的張力與平衡。 
 

四、華人社會與文化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1. 蒙學教育 (Primary Education) 本單元介紹傳統啟蒙教育的教材與方法,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使學生了解古代兒童教育的核心價值與文化傳承。 
  2. 華人飲食 (Chinese Cuisines)意涵及烹飪美學,讓學生了解華人飲食在生活中所扮演的社會與文化角色。 
  3. 節氣與節慶 (Chinese Solar Terms and Festivals) 本單元介紹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功能及對農業、漁業、飲食與民俗生活的影響,同時討論華人傳統節慶的文化價值、節日禮俗與社會意義。 
  4. 宗教與民俗 (Religion and Folkways) 本單元分析當代華人社會中普遍的宗教信仰與民俗活動,以佛教、道教及各類民間信仰為例,探究其儀式、美學與社會功能,並剖析其對地方社群與文化傳承的影響。 
  5. 居家與建築 (Home Living and Architecture) 本單元著重漢人傳統居家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的探討,並延伸至鄉村與都市空間的建築特色與社區組織,使學生認知社會關係、物質環境與文化價值的交織。 
  6. 政治與經濟 (Politics and Economy) 本單元比較華人世界(如兩岸三地)的政治體制、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變遷,使學生透過實例理解華人社會在現代治理、經濟活動與全球化脈絡中的多元樣態。 
  7. 風水與禁忌 (Feng Shui and Taboos) 本單元聚焦華人社會對風水觀念、民間禁忌的理解與實踐,從居家佈置、詞彙使用、人際互動等層面出發,探討這些傳統觀念的科學性、象徵意涵及社會心理基礎。 
  8. 顏色與數字 (Colors and Numbers) 本單元介紹色彩與數字在華人文化中的象徵性與寓意,從紅色的喜慶到某些數字的吉祥或避諱,使學生理解此類符號體系對文化認同與美學判斷的影響。 
  9. 風俗習慣 (Customs and Traditions) 本單元綜覽各種華人日常風俗與生活習慣,透過比較、討論與分析,幫助學生歸納這些習俗的歷史淵源、地區差異與普遍價值,進而理解華人社會的多樣性與凝聚力。 

 

 

 

 

【四、課程設計與實務考量】 

 

- 本計畫在課程設計方向上著重以下幾項原則與策略,以確保教材包與授課模式能因應國際學生的需求與屬性,同時兼顧學術嚴謹度與教學實用性。  -

 

(一)學習對象與適用範疇: 此系列課程主要面向世界各地的華人及國際學生,適合於大學通識課程、文化推廣中心或其他海外教學機構使用。考慮到臺灣、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越南等地學生的學習背景,本教材包將開放下載、供各界靈活運用。如此一來,不僅有利於廣泛推廣,更有助於提升國際間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體驗深度。 

(二)學生程度與內容取捨: 預設學習者中文程度有限,知識基礎約等同於大一程度的通識學生。為協助學習者迅速掌握核心概念,教材將「取精用弘」,即聚焦於關鍵主題與精華內容,以淺顯易懂的英語闡釋中華文化之精髓,並藉由適度刪繁就簡的教材呈現手法,避免知識碎片化或過度艱深化,讓學習者從中產生興趣並建立後續深入探究的基礎。 

(三)授課方式與課程結構: 每門課程可設定為一學期18週或16週的通識課程,視教學場域而定。建議每次課程以單一領域為核心,不宜在同一學期內同時混合不同課程包之領域單元,以保持主題教學的連貫性與內在邏輯。除非有特殊規劃或配套措施,否則將以單一課程專注為宜,確保學習者對該領域有足夠時間消化吸收。 

(四)師培對象與目標: 師培計畫的對象為已具備文史哲或漢學相關背景之教師與博士生,以及通識課程教師。此舉旨在培養這些專業教研人員的英語授課能力,使他們能將自身所學透過英語有效傳達。除了臺灣本地師資,亦歡迎海外教師與博士生報名參與師培課程,使此教學生態系具備多元國際元素,得以形塑一個跨地域、跨文化、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社群。 

(五)取精用弘與因材施教的策略: 本計畫將以因材施教為最高原則,教材並非由學者為中心,而是以受教者為主體,強調視學習者需求與背景而彈性調整。透過「取精用弘」的觀念,課程內容將優先挑選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精髓與思想特質的部分,並藉由英語為媒介語,將深奧之理論內涵化繁為簡,並與學習者生活經驗產生聯結。 

(六)簡潔而深刻的主題呈現: 為吸引外國學生與初學者,本計畫強調「重要而淺出」。在設計單元主題時,不強求博古通今式的全盤知識羅列,而是精選重要概念、典範案例與文化意象,透過英語的流暢敘述,清晰展現主題精髓。如此不僅有助於學生建立初步理解,更為後續有志深入研究的學習者提供基礎。 

(七)應用與關聯性之建立: 教學策略中將強調以學生可理解的語言和生活經驗建立「關聯性 (relevance)」,

再進一步鞏固教材內在邏輯與脈絡的「連貫性 (coherence)」,最終促成教材內容於日常或專業情境中的「應用 (application)」,並在實務運用後達成「永續 (sustainable)」的教學成效。例如,以當代全球議題(如Covid-19疫情)為情境,邀請學生思考若身處決策地位,應採用何種中國先秦諸子思想來化解問題。在語文教學上,則可將古典文言文簡化為淺顯易懂的英文,並與學生身邊經驗連結,使知識傳遞更添深度與親近感。 

(八)面臨國際檢視與品質要求: 本計畫編纂之教材必須符合國際漢學界的學術水準,將面臨多方專家評鑑與檢視。為此,我們著重內容的正確性、敘事的精準度、以及理論框架的嚴謹性,以維持高水平的教學信度與權威性。透過不斷修正、完善,我們期望本計畫能成為國際漢學教育的優質典範。 

 

 

 

【五、展望與結語】 

 

本「漢學英語授課教師專業發展計畫(Sinology EMI PD Project)」從中華文化日漸受到世界關注之背景出發,嘗試透過英語授課的媒介特色,突破華語學習門檻,讓國際學習者得以更輕鬆接觸漢學之博大精深。同時,本計畫亦將國際高等教育資源整合,輔以師資培訓、課程平台建置、學術研討會、教師社群與資源共享等全方位措施,為漢學教育與文化國際推廣奠定堅實基礎。 

此計畫之具體成效,不僅在於提供高品質英語教材與教學模式,更意在激發全球學術社群對中華文化與思想的新一波興趣與研究高潮。透過建立「相關性、連貫性、應用性、永續性」的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本計畫將能使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英語世界中綻放光彩,讓更多學習者與研究者在理解中華傳統之際,同時以跨文化、跨領域的視角對話、反思與創新。 

展望未來,隨著國際間的交流愈趨緊密,我們相信漢學的價值將不再侷限於語言文字的表層面,而能持續深化、延展至全球學術文化生態的各個角落。本計畫所開創的EMI漢學課程典範,既回應了時代所需,也向世界傳遞出中華文化之厚度與溫度。透過此一努力,我們期待多元文化對話得以更為暢行,並在教育的場域中匯聚各方思想之火花。未來,漢學不僅是華人世界的文化資產,更將成為全球人類共同智慧與文明交流的重要交會點。 

 

了解更多

簽約儀式